
吉野山是以金峯山寺為中心一個區域的地名。
自古以來,就以賞櫻名所而出名,甚至被稱讚為千本櫻,
由地勢的高低分成下千本、中千本、下千本、奧千本。整個區域一起被選定為日本櫻百選。
除此之外,與高野山和熊野等地一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紀伊山地的靈場和參拜道」之中。
接續前兩篇,從上千本展望台走下來,來到中千本與上千本交界的竹林院,
來到吉水神社,看到了一目千本和書院中限定公開的屏風,
折返回來的路上,被民宿新富的私人展望花園的花園吸引,稍稍的休息片刻刻後,
來到位於金峰山寺東南方的東南院,逛了一下後,便往吉野山上最大的世界遺產項目,
金峰山寺走去。
前往寺的路途中,經過一整排商店街,說來可笑,出發前傻傻以為吉野山很鄉下,
因該找不到吃的,來到這就噗吱一笑,超熱鬧的,連摩斯漢堡都有,看來是我們想太多。


金峰山寺全區最重要的兩棟建築,就屬藏王堂和二王門。

從南面進入,可以看先看到一座小型的稻荷神社,鮮紅色的鳥居非常顯眼。


金峰山寺被列在世界遺產「紀伊山地的靈場和參拜道」之中,
這項世界遺產是由吉野・大峯之靈場和和歌山縣之高野山、熊野三山等構成。
由於吉野・大峯是自古代以來山岳信仰的聖地,平安時代以降,作為靈場聚集許多參詣者。
金峯山修驗本宗總本山。山號「國軸山」。本尊藏王權現、傳說創立者為役小角。

寺前有一座小廣場,中間的一個區塊種植了四株櫻樹,又稱四本櫻。








周邊圍繞著久宮大明神、稻荷大明神等小神社。


西側有著神樂殿和威徳天満宮。


東側則有愛染堂和観音堂。




愛染堂旁有個不錯的視野,能看到一目千本的景色。

平時不開放的蔵王堂,因櫻花祭而有春季的對外特別拜觀,
門票不便宜,一人要價1000円,包含贈送了一只御守,
既然難得在公開時來就入內看看,內部不能拍照只能用眼睛看。


蔵王堂是金峰山寺的本堂,被列為國寶,因為與大峰山寺本堂,相互呼應,
又被稱為山下的藏王堂。屋頂是母屋造檜木皮,2層樓建築,
於1592年,豐臣家的捐贈而再建的。樓高34m,深與寬36m。
就木造古建築而言,僅次於東大寺大佛殿的規模。
堂內供奉的本尊是3體的蔵王権現立像(秘仏)。




走出藏王堂又回到廣場。

銅燈籠是1471年打造,被指定重要文化財。

往下千本停車場的道路,我們不急著下去,而是繞往另一側。

鐘樓內有著1160年打造的梵鐘,被稱做「吉野三郎」,
而另兩座則是東大寺的鐘「奈良太郎」、高野山的鐘「高野次郎」。
原先是廢棄的世尊寺的鐘,而世尊寺的舊地位於藏王堂徒步約1小時,
吉野水分神社的附近。


而老公想特地往後,前往南朝妙法殿。於是從東側走下階梯。

妙法殿又稱吉野朝宮跡。曾為南朝的行宮,於是又稱作吉野行宮。
1336年足利尊氏占領京都,建武政權因此崩壞,被幽閉的後醍醐天皇從京都逃脫,
來到吉野吉水院,當時是金峰山寺的塔頭實城寺,改名「金輪王寺」,
並被指定為行宮。
而金輪王寺多年後,於江戶幕府受家康之命改回實城寺,
在明治維新廢佛毀釋的打壓佛教運動下,被廢寺。
於是現跡地上變成公園並歸入變成金峰山寺的妙法殿。
而原先的「金輪王寺」名號隨著吉野勢力轉往了日光,拿掉了金字而成「輪王寺」。
跡地上最顯眼的建築物莫過於三重塔,公園內種植了許多櫻樹,
也因此吸引很多人在這一帶駐足賞櫻。












折返回藏王堂這側,並往下千本停車場走去,而高起的平台上能遠眺千本櫻的風光。


離開前不忘看一下另一個重要建築物,二王門。
二王門被列為國寶,又稱作「仁王門」。
位於本堂(蔵王堂)的北側,入母屋造、磚瓦屋頂的二重門。
1456年再建造的,門的左右安置了1339年打造的金剛力士像(仁王),
出自佛師康成的作品,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可惜正逢整修,預計要修至2019年,所以看不到內部雕像。



往下走,右側仍能看到千本櫻的景色。


回頭看二王門與藏王堂。

這一段商店街也是很熱鬧,都是賣名產的商家。


銅鳥居被列為重要文化財,是聖地的入口,分開俗界與聖地的象徴建造物。
鑄造東大寺大佛時剩餘的銅所打造的,現在保存是室町時代再造的。




黑門是金峰山寺的總門,為於吉野纜車站徒步不遠,是一座塗黑的高麗門,
現在保存的門是1985年再建造的。


來到金峰山寺的黑門就算走出寺的境內,往下走能走到下千本,
再繼續往下走去就能到達一早前來的吉野近鐵車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