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城位於金澤市區內,就位於兼六園旁,
與兼六園一起被視為遊玩金澤必去的景點,
兩者距離JR是可步行到達的地方,也可搭乘巴士直達城下。
位於金澤市區內,曾被稱為尾山城。
城郭的結構是梯郭式平山城。
最初的建造者為佐久間盛政(1580年)。
中間經過前田利家及利長為主要維修者。
歷代成主包括佐久間氏、加賀藩藩主前田氏。
1871年時被廢城,現存的遺跡有長屋、門、石垣、土壘、堀、移築能舞台
為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石川門、三十間長屋、鶴丸倉庫)。
因為是傳統的平山城,瓦磚的設計可以抵禦冬季的積雪。
城堡設有本丸、二丸及三丸。天守及三層櫓燒毀後改用二丸為藩主的住所。
城不太堅固,因此在城下町設立多個軍事據點抗戰之用(平時為寺廟)。
天守自被大火燒毀後就沒再重建。
護城河方面,曾經有大手堀、井守(いもり)堀、百間堀及白鳥堀。
一度只剩下大手堀,其餘三個被埋成為了道路。
在藩政時代在百間堀及白鳥堀之間有橋通往。
2010年,井守堀再次灌水。
歷史
戦国時代・安土桃山時代
1546年,由本願寺勢力建造尾山御坊,
門徒以加賀位中心作為武裝起義的根據地。
1580年,由織田信長家臣佐久間盛政攻陷了尾山御坊,改稱金澤城,
之後在賤岳之戰後被秀吉控制後改名為尾山城,成為前田利家居城。
1587年,大名高山右近進行尾山城大改造時,改名為金澤城。
1592年,年利家之子,前田利長再次重建。
1602年,天守被閃電擊中而損毀,重建三階櫓。
江戸時代
1632年,辰巳水被設置在城內。
1759年,遭受宝暦的大火災。
近代-昭和
1873年,做為明治政府陸軍省的財產。
1875年,在金沢城址內設置陸軍歩兵第7連隊。
1881年,發生火災,剩下石川門、三十間長屋及鶴丸倉庫。
189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金沢城址內設置陸軍第9師團司令部。
1949年,戰後設置金澤大學。
平成時代
1995年,金澤大學移出。
1996年,石川縣政府取得城堡土地。
1999年,開始重建。
2001年,完成第一期工程(菱櫓・橋爪門・橋爪門続櫓・五十間長屋復原完成),改稱為金沢城公園
2006-2014年,進行第二期的維修工程,選為日本100名城,
提案「城下町金沢の文化遺産群と文化的景観」登錄為世界遺產。
2008年,列為國家指定史跡。
現有遺構:
石川門:表門、櫓門、塀等八棟
三十間長屋
鶴丸倉庫
切手門:再度遷移到城外。
東照權現:改稱尾崎神社後,移築保存至今。是金澤城眾多建造物中最為古老。
二丸御殿唐門:遷移到尾山神社而現存。
二丸能舞台:遷移到市內中村町中村神社拜殿而現存。
玉泉院丸太鼓塀:遷移到城外,為現存建築物。
從「二の丸広場」旁的極楽橋走上去,可以看見「三十間長屋」。
從旁邊的小路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沒拍到的「黒門跡」,
穿過「黒門跡」,就是從「二の丸」到「本丸」的通道。
接著一陣陡坡,這裡標是的是「本丸付段~薪の丸」。
[本丸付段~薪の丸]
下了陡坡,就遇到一片森林,這裡就是「本丸の森」。
[本丸の森]
再來就是鉄門的石垣,是本丸重要一個門。
[鉄門]
在一個叉口處,轉過去可以看到「戌亥櫓跡」,
這個位置屬於本丸的北西角。
[14. 戌亥櫓跡]
從前面的柵欄可以看到整修中的五十間長屋群。
左邊有「二の丸広場」。
右側則是金澤市景。
原本要從「戌亥櫓跡」旁的小路下去,可是積雪行走的路封起來。
沒想到住裡的積雪這麼多。
於是我們只好繞回去剛剛的叉口,走在兩旁都是樹林的「本丸」。
[本丸]
在過去的「東の丸」。
[東の丸]
最尾端有一個在本丸西側的「辰己的櫓跡」,
因為要多走一小段路,於是就直接走往本丸的東北方的櫓跡,
古代東北方又叫做丑寅因而得名。
也位於金澤城中最古老的「東の丸北面石垣」上。
[16. 丑寅櫓跡]
丑寅櫓跡的前方也算是一個小型的瞭望台,
看板上標示著卯辰山、白兀山、奧医王山、戶室山的位置。
接著一個大下坡,可以看到左側都是石垣。
兩石垣中積滿雪。
右側就是著名的「鶴丸倉庫」,建於幕末1848年,
明治以後,做為陸軍服庫使用,所以稱之為「鶴丸倉庫」,
實際建築物為「東の丸付段」。
[鶴丸倉庫]
繼續往下,往石川門方向,可以看到剛剛「辰己的櫓跡」的基座,
「東の丸北面石垣」。
[17. 東の丸北面石垣]
接著沿途經過「水の手門跡」。
[18. 水の手門跡]
回頭望剛剛走下來的 「東の丸」。
在往前走不遠就是「石川門」了,我們也大約的把金澤城的參觀完畢。
「石川門」內側。
走出石川門,我們原本打算去尾山神社,此時以經12:00多了,
距離我們中午在金澤站旁預訂的餐廳只剩一小時,
所以最多也只能在這附近待半小時,於是決定,沿著城周圍的道路參觀,
順便走去下一站公車站。
從石川門出來,只能走石川橋往兼六園走去,
接著從一早上來桂坂口的坂道走在去,
這條坂道是道百選。
走到最底下就可以看到這座水池。
穿越馬路,就可以看到這金澤城重要代表人物「前田利家公之像」。
[前田利家公之像]
穿過剛走過的石川橋,就可以看到石川門。
[石川橋]
[石川門]
石川門下的石垣,就是「三の丸東面の石垣」。
[三の丸東面の石垣]
以前的護城河中的其中一堀,名為「百間堀」,
又名「蓮池堀」。
現在已經被填平成為「お堀通り」。
[百間堀の石垣]
[お堀通り]
接近轉角處,是車橋門,周邊的石垣用「古積み」手法搭建起來。
[車橋門周辺の石垣]
沒開放的「車橋門」。
[車橋門]
而這側的石垣則是本丸南面的高石垣。
[本丸南面の高石垣(辰己櫓跡)]
而位於金澤城西南側的外堀旁有個櫓台,名為「鯉喉櫓台」。
登上這座櫓台可以看見「いもり堀」的全貌。
明治40年(1907),「いもり堀」的一部分被舊陸軍上部進行削平和填補,
作為陸軍用地,戰後作為網球場。
江戶時代的溝,寬度約有40m,深度10m以上,裝滿著水。
[A. 鯉喉櫓台]
[B. いもり堀]
走還「鯉喉櫓台」後沿著石垣繼續往前走。
「明治の石垣」位於本丸南面,在明治40年掩埋作業時,
取了崖面上的土壤,為了保護讓陸軍搭建出一條長約360m的石垣。
[明治の石垣]
接著有一排解說的石材,就放在石垣的旁邊。
[河北門下層遺構出土の石材]
[橋爪門続櫓台內部から出土の旧材]
[かづら石]
[細工のある切石]
[切石]
[粗加工石]
[石切丁場での石づくり切石]
一整排石塊,加看板就放在走道的旁邊。
在石材堆後有一個石階,是「薪の丸コース」的入口。
[薪の丸コースの口]
所有石材的簡介。
[石切丁場での石づくり角石]
[粗加工石積み]
[切石積み]
走道的最後面往後往去,看到大片積滿雪的廣場。
[申酉櫓下の石垣]
[いもり坂口]
[C. 玉泉院丸南西の石垣]
最後沿著尾山神社旁的道路走去香林坊的巴士站,
[尾山神社入口]
就這樣我們勉強逛過大部分的金澤城,
也耗費了2小時又20分鐘,城池真的很大,
天氣也乎陰乎晴,當我們搭著巴士來到金澤站時,
就開始下起大雪,於是心中真得很慶幸,
老天爺給我們這麼棒的一天。
http://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kanazawajou/index.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