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5-12-22
2015 關西 [景點] 東寺 - 古都京都的文化財 (世界遺產)
東寺位於京都市南區九條町的寺院。又名教王護國寺。
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份而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之中。
所以這趟旅程中,特地安排前往參拜。
東寺是真言宗的總本山。山號八幡山、本尊藥師如來。
是作為鎮護平安京而開始建造。
此後嵯峨天皇下賜給弘法大師「空海」,作為真言密教的根本道場。
中世紀以後,因為人們對於弘法大師信仰的提高,
又把東寺稱作「お大師様の寺」,意指弘法大師的寺廟。
21世紀的今日,東寺仍是京都的重要代表象徵,
而境內的五重塔是日本最高的五重塔。
在吃了一頓心滿意足的午餐後,就搭著公車,
前往位於京都車站南端的東寺。
我們早了一站公車站下車,所以沿著東寺圍牆繞往東寺的南大門,
再走往南大門的途中,就能看見醒目的地標,五重塔。
而東門這頭的圍牆正在整修,我們早已習慣,
多數的世界遺產都是不斷維護修復中,才能讓我們看到它們的樣貌。
南面的圍牆邊,有一條溝渠,倒影出美麗的景緻。
圍牆內的五重塔,每個角度都展現著它建築之美。
行前在東寺的官網上,找到一張把東寺的重要建築標示出來的圖。
[1.南大門 (重要文化財)]
南大門,又是東寺的正門,門前掛著兩盞白色燈籠,
寫著東寺,刻有東寺的石碑就立在一旁。
南大門於1895年的建造,原本是三十三間堂的西門,
後來移往東寺作為大門使用。
一旁有著世界遺產的木板,紀錄著,
東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一部份的細節。
穿過南大門後,映入眼簾的是東寺中很重要的建築,金堂。
[2.金堂 (国宝)]
在諸多堂塔中,金堂是最早被建立的。
根據推測,完成的時間點因該落在823年,東寺下賜給空海完成的。
當初的堂在1486年被燒毀,之後花將近1世紀重建。
現存的建築物於1603年,由豊臣秀頼所建。
建築外觀樣式,融合了和樣與大仏樣(天竺樣)。
右手邊則能看到高聳的五重塔。
因為金堂、講堂與五重塔區域是額外付費的,
而入口處就位於食堂對面的參拜受付處,開放時間也來的較早關閉,
於是我們就順路先往那側走去。
在金堂的西南角,有一處鎮守八幡宮。
[18.鎮守八幡宮]
建築物在1868年時燒毀,於1992年再建。
這裡安置著東寺的鎮守神,僧形八幡神像與女神像。
在「薬子の変」時,空海曾在此為嵯峨天皇的勝利而祈禱。
往內走,能看到位於金堂背面(北面)的講堂,
[14.講堂(重要文化財)]
在東寺下賜給空海後,於825年開始建造,835年左右完工。
於1486年的火災給燒毀,1491年時再建。
建築風格是一棟純和樣的建築。
終於繞到兩棟建築物,位於北面的參拜受付處,
料金500円,這個季節只開放金堂與講堂,
京都很多寺院都只有秋春兩季才會開放更多的地方。
沒法全部參觀有點可惜,讓我們有再來看看的理由。
門票上印著春季的景象,看來是春季最吸睛。
冬季的垂枝櫻,是一顆光禿禿的樹枝,景象讓人有點惆悵。
搭配著五重塔,就是門票上的封面照。
右側的兩棟建築物,依序是講堂與金堂。
也是我們要進去參觀的兩個區域。
於是我們走往講堂的入口。
[14.講堂]
依規定,堂內禁止攝影,我們只好從買來的書上回憶。
講堂內有五佛坐像、五大菩薩坐像、五大明王像、
梵天坐像・帝釈天半跏像和四天王立像。
五佛坐像(重要文化財)
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周圍有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阿閦如來。
都是江戶時代的作品,其中阿彌陀如來的頭部是平安時代的古像,
身體是江戶時代所造。
五大菩薩坐像(国宝)
以金剛波羅蜜菩薩為中心,周圍有金剛寶菩薩、金剛法菩薩、金剛業菩薩、金剛薩埵。
金剛波羅蜜菩薩是江戶時代的作品,其他四尊,雖然之後修補很多,但本體是當初的雕像。
五大明王像(国宝)
以不動明王像為中心,周圍有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徳明王、金剛夜叉明王像。
梵天坐像・帝釈天半跏像(国宝)
梵天像與法隆寺等寺院不同,4面4臂的密教像,坐在4羽的鵞鳥所支撐的蓮華座上。
帝釋天像身穿甲,乘坐白象,左腳踏在地上。
兩座雕像的底座與帝釋天像的頭部都有修補過的痕跡。
四天王立像(国宝)
四個的中心是持国天像,表情憤怒激動,另外三體是(増長天、広目天、多聞天)。
以多聞天像後來修補的部分較多。
參觀完講堂,沿著晚紅楓葉林往後走去,便是金堂入口。
[2.金堂]
金堂內空間很大,本尊薬師如来坐像位於中間,
兩旁安置著的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薬師如来坐像,高有2.88m,台座和光背,總高達10m的巨像。
光背配有著七仏薬師像,台座的懸裳下,有薬師如来的眷属,
十二神将像,出自仏師康正的作品,是日本仏教彫刻衰退期,
桃山時代的佳作,薬師如来像左手持薬壺,
坐法在上,乘坐降魔坐,台座是古風的裳懸座,有著復古的元素。
[3.五重塔]
位於金堂東側的五重塔,通常是非公開,
只有在特別公開時間,才能有機會參觀,
很可惜這次來,是非公開的時間,
無緣一賭內部的收藏。
五重塔被列為日本國寶,高度達5.8公尺,
是日本最高的木造建築,也是京都的地標之一。
826年時由空海創建,其中多次受到雷擊,
或是用火不審,而造成四次燒燬。
現在的塔,是第五次於1644年建造的,
內部的牆壁、柱子繪有両界曼荼羅和真言八祖像。
壇內,安置著金剛界五仏像和八大菩薩像。
中尊為大日如来像,
東面 - 阿閦如来、弥勒菩薩、金剛蔵菩薩
南面 - 宝生如来、除蓋障菩薩、虚空蔵菩薩
西面 - 阿弥陀如来、文殊菩薩、観音菩薩
北面 - 不空成就如来、普賢菩薩、地蔵菩薩
諸仏均為1643年至1644年的作品,展現出江戸時代初期的風格。
五重塔北面有一座池水,池水邊種滿樹木。
這季節本該是光禿的樹枝,敗暖冬所賜,
四周仍能看到一絲殘存些許紅葉,
讓人不免想像,紅葉正紅時,景色會多麼迷人,
也正因此時是淡季,讓我們能坐在湖邊,
靜靜的觀賞這片美景。
[4.東大門]
東大門就在池水的東側,沒有開放人們進出,
而且也正在作些微的整修中。
延著池水走到北側,可以看到池水完整的反射出五重塔。
接著我們繞回受付處的出入口,一旁有一家賣店,
人們在此挑選各式紀念品,而我們則是買了一本關於東寺的書籍。
[6.駐車場入口]
受付處的北面就是一大片停車場,
東北角就是入口處,遠處能看到京都塔。
[5.宝蔵]
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的寶藏,被水掘所圍繞,
平安後期建造的倉庫,是東寺內最古老的建造物。
水堀的一側能看到位於宝蔵南面的五重塔。
[7.洛南會館]
[13.食堂]
位於講堂的北面。初代的食堂是空海死後,
約9世紀末至10世紀初時完成,於1596年的地震倒塌毀壞。
1800年再建,但1930年因火災而燒燬。
現在的建物是1934年再建完成。
旧本尊千手観音立像於火災當時所燒燬,
於1965年開始修復,並安置於寺内的宝物館。
現在食堂內十一面観音像是由明珍恒男的作品。
此時已經有些疲倦,看到観智院正在整修,
而宝菩提院又得再走一小段路,就從遠處看,
沒再繼續前進。
[8.観智院]
位於食堂北面,從北大門出去後的右側,
內部有一座被列國寶的客殿,是1605年建造,
典型的桃山時代書院的建造風格。
而本堂內的本尊是五大虚空蔵菩薩像,
是從唐朝請來的菩薩像,原本是坐落於長安青龍寺的本尊。
[9.宝菩提院]
創建於1279年。観智院的北側塔頭。
接著我們又從北大門回到東寺境内。
[北大門]
往西走來到寶物館前,裡面收藏了很多寺內的寶物,
一般時段沒有對外公開。
[10.宝物館]
從御影堂的入口,往御影堂走去。
[12.御影堂]
御影堂是日本國寶,是創立者空海所住的地方,因為是東寺境內的西側,
又稱之為「西院」。1958年被指定為國寶時,又稱之為大師堂,
原先的建築在1379年的被燒毀,隔年重建。
1390年時把弘法大師像安置於北側的前堂,並且擴建西側的中門,
後堂(南側)擺放著不動明王坐像,是一尊列為國寶的9世紀的作品。
往北側是大日堂。
[11.大日堂]
2000年完成大整修。内部有著浜田泰介的障壁画。
並且安置著一尊平安時代造得大日如来像。
往南側是毘沙門堂。
[15.毘沙門堂]
被列為國寶的兜跋毘沙門天像被移往寶物館收藏。
是京都的都七福神(毘沙門天)。
接著往南走是小房子,看起來沒有開放,就繼續往前走。
[14.小子房]
於1934年再建。内部有6個房間(鷲の間、雛鶏の間、勅使の間、牡丹の間、瓜の間、枇杷の間),
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障壁画。小子房的西の門又被稱蓮華門,被列為國寶。
往南走接著是灌頂院,一樣沒有開放,更別說參觀地圖上標示的闕伽井。
[18.灌頂院]
是許多祈願儀式的場所。
又再次繞回鎮守八幡宮。
我們稍稍逛了一下便從南大門出來,走往南大門旁的公車站等前往京都站的公車。
沒想到此時月亮已經提早出來了。
沒想到公車等了蠻久,好不容易回到京都車站,
天也黑了,京都塔也點上燈。
接著我們馬不停蹄的繼續我們晚上的下一個目標,
京都與梅田聖誕燈行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