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多祿五世劇院/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前地/何東圖書館是被列為澳門歷史城區中,
第一區中的世界遺產4個登記地點。
這項世界遺產分兩個區域,第一區是指從大炮台山到西望洋山之間,
總計75.2688公頃面積範圍,有29個登記地點。
第二區是指東望洋山所屬 31.5222公頃面積範圍,有1個登記地點。
總計共30個登記地點。
通稱為崗頂劇院;另稱馬蛟戲院、崗頂波樓,是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古老劇院,
為中國首所西式劇院。
於1860年由土生葡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
建成初期只建成主體部份,其後1873年再於入口正面加建柱廊、
拱廊及新古典主義的三角楣。
昔日為澳門葡萄牙人的大會堂和土生葡人聚會之地。
除劇場外,建築內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桌球室等,所以出現有崗頂波樓之稱。
崗頂劇院已曾經多次維修,亦曾因白蟻蛀蝕問題而關閉近20年。
1993年和2001年進行維修,現主體建築基本仍保存完整。
伯多祿五世劇院是澳門唯一的歐式劇院建築物,屬新古典主義風格、
以綠色為主色並以墨綠色門窗襯托。
劇院正立面為一面羅馬圓拱式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
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券洞。八條倚柱,山花及柱子上裝飾簡單。
至於其側立面的牆上,連續開滿九個圓拱式落地大窗,
加強屋面水平感和表現渾厚的氣度。
位於聖若瑟修院旁的伯多祿五世劇院,是中國首所西式劇院。
還沒入內就有世界遺產的告示牌。
内側是兩層樓式的劇院,炎炎夏日裡内部開著冷氣,讓我們不免呆了很久。
一走入是一個前廳,四周有多面鏡子,讓空間感覺很大。
前廳旁就是演奏廳,紅色的座椅後頭就是舞臺。
能夠爬上二樓看台區,於是我們便往上走去。
二樓視角不錯,能清楚的俯瞰舞台。
一旁有個告示,二樓看台一次只准許10人參觀,但不用擔心這天沒什麼人,
很多時間都只有我們夫妻兩人。
走回前廳又繞了一下才走捨不得的走出劇院,因為内部實在太涼爽舒適。
從正面看劇院,油綠白為基底所漆的建築物。
走出劇院,對面就是聖奧斯定教堂,中間的到路就是崗頂前地的一部份。
俗稱龍嵩廟、龍鬚廟、崗頂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
教堂於1874年重修後,形成今天的規模。
該教堂每年為期兩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有悠久的歷史,
是澳門天主教會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據創建此敎堂的曼里蓋所載,於1586年來澳傳教的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
在崗頂興建了會院及恩寵之母小堂。初建時,由於以棕櫚樹葉作頂,
風吹時看似龍鬚飄飄,故被稱為龍鬚廟,後被改成龍嵩廟。
3年後歸葡國人所有。 1589年敎堂轉屬葡萄牙敎士後,
1591年便在現址興建一座供奉聖母的敎堂。
1872年,敎堂的主堂和聖器室坍塌,於是教堂在1875年進行重修,遺留至今。
劇院旁就標示著崗頂前地的牌子。
然而近年刻意在地上鋪上波浪形圖案的葡萄牙風格碎石和小食亭,
更增添了廣場的歐陸氣色。
而一旁還有塊看板介紹這一區許多登錄的項目。
而前地的最後一角,是何東圖書館。今天很不巧遇到休館,只好從外面看看建築外觀。
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崗頂前地的公共圖書館。
何東圖書館為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園林式圖書館,
歐陸風韻的建築樓高三層,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園式豪華住宅。
該館藏其中有:劉承幹嘉業堂的明朝嘉靖年間的中國文史典籍藏書16種、
天主教文獻、廣方言館書稿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等珍貴古籍。
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所擁有。
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
曾在此定居(1941-1945)。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
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
何東圖書館於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初時只開放一樓藏書樓部分。
到1989年何東圖書館重修後,地下為中文書庫和報刊室;二樓為古籍藏書樓、
澳門資料室及辦公室;三樓為展覽廳和視聽室。
2005年,何東圖書館主樓後花園側建了一座新大樓,成為全澳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
而在這裡看到剛剛前頭看到的所屬聖若瑟聖堂的聖若瑟修院入口,
因為修院至今仍是修道士修行的地方,並沒有對外開放參觀。
我們接著沿東方斜巷往也是收錄於世界遺產的議事亭前地方向走去,
那裡有另外兩個收錄項目,民政總署大樓和仁慈堂大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