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0

2016 香港.澳門 [景點] 東望洋炮台 (包括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教堂) - 澳門歷史城區(世界遺產)




東望洋炮台 (包括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教堂) 是被列為澳門歷史城區中,
第二區中的世界遺產1個登記地點。
這項世界遺產分兩個區域,第一區是指從大炮台山到西望洋山之間,
總計75.2688公頃面積範圍,有29個登記地點。
第二區是指東望洋山所屬 31.5222公頃面積範圍,有1個登記地點。
總計共30個登記地點。

離開白鴿巢前地,搭著公車BUS17前往東望洋山,幸好白鴿巢前地是公車總站,
就算等了一下公車才搭上,但有位子能坐。
所以我們從M124白鴿巢總站,打算搭到愕斜巷/山頂醫院,
車程大約25分鐘,途中公車突然塞滿乘客,而廣播中的站都講廣東話,
在聽不懂廣東話,結果錯過要下車的車站,晚一站才下車。

接著一路走上望洋山,從公車站大約得走400公尺,上山的路要走約300公尺,
結果沒想到在一個叉路沒有指標就跟著人群走,完全走向了相反方向,
走了好久才發現走錯了,又折返回那個叉路。


找到路後,又繼續往上爬,因為晚點就要回香港,所以沒有把行李寄放在氹仔的飯店,
而是今天一整天由老公扛著行李跑景點,看起來很辛苦。
想想或許昨晚就因該住在外港才是。








走了好一陣子終於看到城牆,就表示砲台快到了。




來到砲台邊,先看到就是世界遺產的看板。






東望洋炮台
又稱松山炮台、東望洋山炮台,是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上之古老炮台,
為澳門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部分。

東望洋炮台除數座炮台堡壘外,還有由四組隧道組成的防空洞。
東望洋炮台範圍包括兩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東望洋燈塔和聖母雪地殿教堂。

東望洋炮台建於約1637-1638年之間,面積約為8600平方尺。
由於位處澳門最高點,炮台的主要用作防禦外敵和觀測站。
在過去,東望洋炮台與大炮台和媽閣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
東望洋炮台範圍內的防空洞最長為456公尺,最短則只有47公尺。
防空洞內有發電機、休息室、貯油池和登上燈塔炮台的升降機等設備。
澳門政府重新修葺改成旅遊展示廊,展示珍貴的歷史圖片介紹,
從前防空洞的真實境況。此展示廊於2003年10月初對外開放。


砲台有開放時間,每天9:00~18:00。




穿過走廊,我們先被教堂與燈塔吸引,教堂內不能拍照,只能進去用眼睛欣賞,
内部的壁畫很美,是這項世界遺產中保存最好的其中一個。

聖母雪地殿
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台的東望洋燈塔旁邊。

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
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
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
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台。
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
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
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聖母瑪利亞、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

聖母雪地殿教堂約建於1622年。當年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
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砲攻擊。
現今的教堂則建於1637年。
聖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聖母和護衛航海的聖人若翰洗者的聖像與畫像。
澳葡政府於1996年對教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時,
發現了壁畫遺跡。經過考證後,發現壁畫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
在華南地區屬罕見之藝術作品。文化局局長何麗鑽指出,
政府嚴格以「保護壁畫原有藝術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對其進行修復,
通過深入的歷史研究,對各層「泥灰水」和顏料進行實驗室分析,
並且對使用的材料和色素進行了多項可行性研究與實踐,
最後使埋沒在塵土之中的壁畫圖案和人物形象重光。
1998年起,專家開始壁畫的修復工作,一筆一筆地上色修補,將壁畫原貌重現。
於2001年7月24日,澳門文化局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舉行修復重光典禮。

壁畫: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的色彩的藝術作品
古鐘:刻有「此鐘為澳門市最高首長狄西亞總隊長於1707年為東望洋山聖母隱修院而製」
及「於1827年重鑄」字樣。


東望洋燈塔
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燈塔。東望洋燈塔是東望洋炮台的一部分。

東望洋燈塔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
燈塔建築為一圓柱形結構,底部直徑為7米往上收分為5米,內部共分三層,
有一坐迴旋梯連接垂直空間。燈塔總高15米,塔頂設置了巨型射燈,
其射程可達16海浬之遠。燈塔旁邊設有一座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特色的聖母雪地殿教堂。
燈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標值,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

東望洋燈塔始建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維森特·羅扎所設計的。
燈塔於1865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現代燈塔,
最初只是靠一盞火水燈發光。1874年,燈塔因風暴受損,
經過重修後於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和轉為電氣化運作。
在雷達還未普及之前,是進入珠江的地標。現今燈塔已改由現代化照明系統,
仍為航海人士服務。由於地勢高,燈塔亦被用作懸掛風球訊號和燈號,向公眾發放風暴消息。
現在燈塔上更成為旅遊景點,讓遊客欣賞澳門全景。
至於參觀燈塔內部,則要先取得海事及水務局之允許。


而位於教堂旁的燈塔,必須事先申請允許才能入內參觀,所以也只能參觀外觀。











一旁的旗子臺上掛著澳門地方的旗幟。


東望洋山是澳門地區的至高點,能俯瞰整個外港地區,能見度好的話甚至能看到氹仔區。








接著走往砲台區,幾座仿製的大砲,擺在砲台上。




接著我們走下車,發現修剪樹木的人把一旁的樹木減成小狗的樣貌,不自覺會心一笑。


而走下山後我們走往一旁的皇都酒店,那裡有免費的接駁車能去外港碼頭。
之後上往查了一下皇都酒店,比起金沙城和威尼斯人酒店價錢都便宜很多,
其實很適合這趟形成第二天晚上入住。

我們大約等了20分鐘後,免費公車來把我們都接往澳門外港,大約又等了十幾分鐘,
最後搭上15:00回香港的船,約16:20抵達香港中國客運碼頭,
因為看看天氣,剩下幾天今晚天氣比較好,所以預計要上太平山,
就先返回接下來要入住的九龍酒店,先放好行李再繼續接下來的行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