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9

2017 東北.北海道 [景點] 平泉.中尊寺 (世界遺產) (岩手紅葉名所)




平泉是平安時代末期,奧州藤原氏的根據地。推測當時有10萬~15萬人,推測當時日本總人口1000萬人,
是一個僅次於京都人口數(16萬~30萬)的第二大都市。
2011年登錄於世界遺產,「平泉-仏国土(浄土)を表す建築・庭園及び考古学的遺跡群-」。
五大項構成資産分別是,中尊寺、毛越寺、観自在王院跡、無量光院跡、金鶏山。
其中中尊寺是天台宗東北大本山寺院。山號「關山」。
本尊阿彌陀如來、傳說開基(創立者)為圓仁(慈覺大師),實質的開祖是藤原清衡。
境內以「中尊寺境內」被指定為日本特別史跡。

這天早上參觀完毛越寺後,搭著公車來到中尊寺,我們沿著月見坂參道一路往內,走到底再折返。
以下是中尊寺境內地圖。


公車一下車的地方就是弁慶之墓(武蔵坊辡慶之墓)。




穿過馬路就是月見坂參道。看到有遊客很專業直接搭計程車到參道口,這種天氣裡真是再聰明不過了。


不同於早上的毛越寺,中尊寺在平泉中名氣更大,因為不像毛越寺整區都屬於收費區域,
中尊寺只有金色堂和寶物館是需要拜觀料,所以不需收費的區域遊客特別得多。
加上這天是周末,沒有因下著大雨而特別少人,大家撐著傘魚貫而入,這種壅擠感讓人覺得格外不舒服。

參道一路走上去都是高聳的杉樹,能感受到自然與寺融合再一起,如果不是人和傘眾多,因該會讓人印象深刻的美麗。

[月見坂參道]
中尊寺的表參道叫做月見坂。道路兩旁是由江戶時代統治平泉地區的伊達藩種下的杉樹,
樹齡有300~400年左右,形成一條長長的林蔭道,向人們述說著悠久的歷史故事。
沿著這段坡道緩緩上行,登上這座將奧州藤原氏榮極一時的平安時代往昔流傳至今的山頭,
感覺就像是走在時光隧道中。忘記日常生活的繁忙,一邊品味風情,一邊悠然漫步,
就能感受到心靈彷彿也受到了洗滌一般。








一間融入參道的蕎麥麵店,就位於參道旁。




指標上第一個景點,八幡堂。

[八幡堂]










回到參道繼續往內走。


[松栄堂 弁慶園]
販賣弁慶餅與平泉相關物產。






來到東見物上擠滿了許多遊客,雖然下著大雨,但今日運氣不會太差還有些微能見度能眺望遠方。

[東見物]
是一座展望台能俯瞰平泉町的市景的展望台。














[弁慶堂]
紀念追隨源義經的第一臣,武藏坊弁慶,下公車時所看到的就是他的墓地。




[地蔵堂]
1877年再建,本尊地蔵菩薩。


[薬師堂]
1885年改建,本尊薬師如来)、日光・月光菩薩和安置著十二神將。






來到本堂周邊,這裡人就變得很多,路旁擺著菊花展示著。




[観音堂]


走進本堂前會通過一座表門,滿坑滿谷的遊客擠在表門前拍照。

[本坊表門]
本堂的正面建有一座表門,是一座藥醫門形式的門。
是伊達兵部宗勝的屋敷門移築來此的。


[本堂]
中尊寺是這座山的整體總稱,它是由總寺「中尊寺」和山內17個分院(位於塔頭和大寺中的小院)構成的一山寺院。
本堂是整座寺院的中心建築物,於1909年重建。自古流傳下來的佛教儀式大多數會在這座本堂舉行,整座寺院的約20~23名僧侶全都會參加。
本尊是丈六的釈迦如来。像高約2.7m、含台座・光背高5m的佛像。參拜者雙手合十並在心裡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
本尊兩側的燈籠叫做「不滅法燈」,自宗祖傳教大師最澄點亮以來從未熄滅過,是天台宗的象徵。它是在總本山延歷寺分燃而成的,一直守護至今。








我們沒先進去我們沒先進去本堂參觀,而是沿著順路的指標往內走去,打算等回頭再進本堂。






[中尊寺売店]




[不動堂]
昭和52年建立的祈禱堂。御本尊的不動明王是1684年,仙台藩主伊達綱村公風調雨順而設置。


[峯薬師堂]
建造於境内的別峯,1689年移來現在地。在讃衡蔵安置的丈六的薬師如来成為此堂的本尊。
堂的右側有一個石造的寶塔是12世紀所建造的。






[大日堂]
1802年再建,本尊是金剛界大日如来。前庭有石造的宝篋印塔是1823年造立的。












[旧鐘楼]
1343年金色堂別當頼榮得發願鑄造。撞座長年使用而凹陷,現在得鐘十分罕見的會敲打。
這也是一個有價值的文件,講述了奧川藤原的歷史,題寫在山口的寺廟塔在1337年被火燒毀。



[阿弥陀堂]
1715年再建,本尊是阿弥陀如来、蔵王権現共同祭祀、大黒天也安置於此。


[讃衡蔵]
讚衡藏是作為一座將中尊寺內傳承的文化財和寶物長久地保留給後世的寶物館而建造的,2000年進行了翻新。
館名讚衡藏是「讚頌奧州藤原三代(清衡、基衡、秀衡的衡)偉業的寶藏」的意思。
現存的3000多件國寶及重要文化財大部分都收藏在這裡,您可參觀到佛像、佛經以及奧州藤原氏的隨葬品等珍貴的文化財。








讃衡蔵外就是拜觀卷得販賣處,可以參觀讃衡蔵(寶物館)和金色堂。


讃衡蔵內部不能拍照,展示的都是寺的收藏,後側有一處休息區,一旁的飲料機賣著小岩井鮮乳。






走出讃衡蔵一路往前就能看到金色堂。


正面的入口被封住了,得在往前一點才能上去。




看到一個詩碑的指標,就先來看看。


[賢治詩碑]


[金色堂]
色堂是唯一一座將中尊寺創建之初的樣貌傳承至今的建築物,於1124年上梁。
這是一座堂內外都貼有金箔的「皆金色」阿彌陀堂(拆卸修理時,在屋頂部分沒有發現金箔的痕跡,因此暫未填補金箔)
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是堂內的裝飾。4根卷柱、須彌壇(佛壇)乃至長押(柱間橫木)上,都裝飾有亮白色的夜光貝工藝(螺鈿)、
鏤空的金屬件以及漆制泥金畫,匯聚了平安時代後期的工藝技術,莊嚴而美麗,令人感覺整座佛堂宛如一件美術工藝品。
佛像包括須彌壇上的主佛阿彌陀如來,其前方的觀音菩薩(正面看去的右邊)和勢至菩薩(正面看去的左邊),
左右各有3尊地藏菩薩排成1列,最前列還有持國天(正面看去的右邊)和增長天(正面看去的左邊)以破邪的形態守護著這個佛界。
這種佛像結構是金色堂獨一無二,十分珍貴。
設計有孔雀圖案的中央的須彌壇內安置了奧州藤原氏初代清衡的遺體,正面看去的左側壇內安置著第二代基衡的遺體,
右側壇內安置著第三代秀衡的遺體及第四代泰衡的首級。能夠保存血緣關係清晰明瞭的親子四代遺體,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國寶建築物第1號的金色堂,是中尊寺乃至奧州籐原文化的象徵。
2011年包括中尊寺在內的「平泉文化遺產」被登錄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門縫一角能看到整座堂被隔在玻璃櫥窗的溫度濕度控制室內。


買票給得DM上印有最中心的佛像。


下圖取自官網上的照片,跟隔著玻璃能看到整座金色堂,跟照片一模一樣。


走出金色堂往後側走去看到一處句碑。

[芭蕉翁句碑]



金色堂後側是經藏。

[経蔵]
根據《中尊寺建立供養願文》中記載,這座經藏當初是一座「2層瓦頂」建築。傳說在1337年的火災中,上層部分被燒燬,
可能是後來用舊時的建材進行了重建。可以想像它的色彩和裝飾曾經非常繽紛艷麗,
但在漫長的歲月中已經完全被洗去了光華,與金色堂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主佛騎師文殊菩薩和原本收納在三方(帶座的方木台,一種佛具)經架上的紺紙金字一切經被轉移到了寶物館「讚衡藏」,
另外又安置了一座新的騎師文殊菩薩。








[全城]


[關山天滿宮]




[芭蕉翁像奧之細道]




[旧覆堂]
為了保護金色大堂免受風雪的影響,由鎌倉幕府於1288年建造5間4方堂的「鞘堂」。 「鞘」一詞的意思是覆蓋或覆蓋以保護重要的東西。
包括松尾芭蕉在內的文學家,以及伊達政宗、明治天皇等歷史人物進入這個燈光昏暗的大廳,參觀了金色大廳。
在金色大廳拆除修復(昭和大修)時,它被搬遷到現在的位置。
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金色堂建立50年後幾乎都是簡單的有蓋屋頂,經過幾次擴建和重建後,據推測現今建築是在室町時期建造的。












[大長寿院(西谷坊)]
『吾妻鏡』,二階大堂高是五丈(約15m)、本尊是三丈(約9m)金色的阿弥陀像、旁邊是丈六(約4.8m)的阿弥陀像九躰。
現在的本堂是1863年再建。本尊是胎蔵界大日如来。
















[釈迦堂]
1719年再建本尊是釈迦三尊。


[白山神社]
為了鎮守中尊寺北方,850年中尊寺開山時慈覚大師円建議開設。


[弁財天堂]
本尊是弁財天十五童子,仙台藩主伊達綱村公的正室仙姫於1705年捐獻、堂是1716年建立。堂内安置著千手観音菩薩二十八部衆。




[句碑]


走到這也幾乎逛完整圈,只差零星幾個小點,天氣越來越差,早已全身溼透的我們,此時就算已開始不舒服,
但仍忍受著繼續我們的行程。重這裡折返,為了避免漏掉就在逛了一回。




重複走過了阿弥陀堂、大日堂和不動堂,最後走入本堂。

[阿弥陀堂]
1715年再建,本尊是阿弥陀如来、蔵王権現共同祭祀、大黒天也安置於此。






[大日堂]
1802年再建,本尊是金剛界大日如来。前庭有石造的宝篋印塔是1823年造立的。






[不動堂]
昭和52年建立的祈禱堂。御本尊的不動明王是1684年,仙台藩主伊達綱村公風調雨順而設置。




這次特地進入本堂,看看釋迦如來像。

[本堂]
中尊寺是這座山的整體總稱,它是由總寺「中尊寺」和山內17個分院(位於塔頭和大寺中的小院)構成的一山寺院。
本堂是整座寺院的中心建築物,於1909年重建。自古流傳下來的佛教儀式大多數會在這座本堂舉行,整座寺院的約20~23名僧侶全都會參加。
本尊是丈六的釈迦如来。像高約2.7m、含台座・光背高5m的佛像。參拜者雙手合十並在心裡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
本尊兩側的燈籠叫做「不滅法燈」,自宗祖傳教大師最澄點亮以來從未熄滅過,是天台宗的象徵。它是在總本山延歷寺分燃而成的,一直守護至今。










[本坊表門]
本堂的正面建有一座表門,是一座藥醫門形式的門。


走出表門,一路往外走,又重新再走一次観音堂、薬師堂,接著來到東見物展望台。

[観音堂]


[茶室松寿庵]
松壽庵是由裡千家千宗室宗匠設計,於1968年由已故的松下幸之助捐贈的茶室。


[薬師堂]






東見物在此時霧濛濛一片,因此跟之前來時不同已沒什麼人站在台上看風景。

[東見物]




[句碑]


離開東見物,走至弁慶堂,之前走過沒認真進去拍照,回程特地多拍幾張。

[弁慶堂]
紀念追隨源義經的第一臣,武藏坊弁慶,下公車時所看到的就是他的墓地。












我們走回公車站,站旁有一個行李置物櫃的房間,可以進去躲一下雨,順便等公車,
搭12:55的車13:05回至JR平泉站,等車時從背包掏出今日午餐,一根玉米。


我們搭13:29平泉至一ノ関下車,拿了行李轉搭新幹線,13:50發往東京的新幹線16:04抵達,
看看離20:20起飛的飛機還有3個小時40分鐘,不想浪費時間的我們,又把行李放置東京站,
飛速的走往附近的日本橋三越百貨,逛回來搭17:33的成田快線,18:28就抵達機場。

沒想到風雨過大,一直等飛機起飛,起初打算上飛機在享用飛機餐,但實在太餓,
於是在登機口意外地找到壽司店,外帶了一盒黑鮪魚生魚片握壽司,至於口味就普普通通,
價位也不算太便宜,但至少我們不會再餓到昏頭了。




這次造訪了東北的這處世界遺產,選在楓葉季前來算是選對,可惜天公不作美,
大雨傾盆下,免免強強走完行程,也逛了整區最大的兩個寺,
剩下的只能改次有機會找個秋高氣爽晴朗的天氣再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