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2

2015 歐洲自助蜜月 [景點] Speyer Cathedral ◆ 施佩耶爾主教座堂 (德國世界遺產:168)




位於萊茵河畔的城市施佩耶爾,是天主教施佩耶爾教區的主教座堂,
羅馬天主教會宗座聖殿,用紅色砂岩建造,是施佩耶爾市的著名標誌。
在法國的克呂尼隱修院損毀之後,施派爾主教座堂成為目前世界上存留,
最大的羅馬式教堂建築,在1981年以編號168號登入於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

難得前一晚這麼晚睡,只免強睡足6個半小時後,
照計劃7:30爬起床,出門前往參觀今天所安排的,
兩座被列為世界遺產的主教座堂。

前往車站的途中,能看到繁忙的德國車站早晨。


提早來到車站,揮別多日的英國餅乾當早餐,
看到一家位於車站內的麥當當,於是就決定吃看看。


只買了一個套餐,挑選果汁加豬肉滿福堡,味道跟台灣的差沒多少。
卻要價€2.89,折合台幣大約100元。


自己泡的咖啡,加上昨天在維爾茨堡多買沒吃完的魚片堡。


施佩耶爾主教座堂(Speyer Cathedral)是今天的第一個行程,
位於法蘭克福南方萊茵河畔的城市施佩耶爾(Speyer)市,
車程大約1個半小時,沿途看著早春的草原,厚厚的雲層下透出陽光。


施佩耶爾車站下車後,就能感覺這裡是一個很棒的城鎮,
跟繁忙雜亂的法蘭克福完全不同。


沒走多久,就能遠遠的看到主教座堂的身影。


除此之外,還看到美麗富有歷史的鐘樓。




和許多著名主教座堂一樣,有著一條通往主教座堂,且兩旁商店林立的街道,
好比台灣的三峽祖師廟,又或比日本清水寺的清水道。










施佩耶爾主教座堂的歷史
薩利安王朝的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羅馬帝國皇帝,
康拉德二世在1030年下令建造主教座堂,
目標是建立一座歐洲最大的主教座堂,
但是他甚至是他的兒子亨利三世,
都沒能親眼目睹主教座堂的完工,
直到他的孫子亨利四世時的1061年主教座堂才得以使用。

主教座堂使用將近20年後,亨利四世下令推倒了其中一半的建築,
為的是能夠實現比原先設計更大的規模:
主教座堂的西樓樓頂被拆除,建築增高了5米,
並根據當時的羅馬式建築風格,
將木質平頂換成了淺色的十字形穹窿。
主教座堂的東樓則被完全拆除,
重新鋪設了8米深的地基,
東樓的鐘樓穹窿是當時典型的羅馬樣式。
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新主教座堂終於竣工,
主教座堂長444羅馬尺(約134公尺),
寬111羅馬尺(約35公尺),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

後人認為會建造這座規模這麼大的主教座堂的原因是,
羅馬帝國皇帝不僅認為自己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他也認為自己也是宗教世界的領袖,
由此導致了他與教宗格里高利七世
在敘任權鬥爭中激烈的政治矛盾,
而為了彰顯皇帝宏大的政治權力抱負,
所以建造這座雄偉的主教座堂。

1689年,在大同盟戰爭中遭受法國軍隊的進攻,
市民們將他們的家具搬到主教座堂中,
希望這樣能夠免於被法國軍隊燒毀。幾米高的家具堆在主教座堂內,
但並沒有因此而倖免,法國軍隊依舊焚燒了家具,
濃烈的火焰高溫使得主教座堂西樓穹窿倒塌,
而東樓在火災中得以屹立未倒,
主教座堂內的一部分皇室墓冢被法國軍隊破壞並洗劫一空。
18世紀後半葉,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重修主教座堂的西樓,
新樓被建造成巴洛克風格,
但它僅僅安穩了約60年時間。在法國大革命時期,
該主教座堂再次成為人們政治攻擊的目標,
暴動的人們損毀了主教座堂內的所有聖壇,
1806年人們又打算將主教座堂完全拆除,
所幸得到美因茨主教Joseph Ludwig Colmar的阻止。
拿破崙的法國軍隊還曾將主教座堂作為他們的牲畜圈、糧食和物資倉庫。
拿破崙潰敗後,主教座堂得到重新整修,1818年起成為主教座堂,
1846年至1853年德國畫家Johann von Schraudolph,
受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的委託,
為主教座堂繪製了一組Nazarene風格的濕壁畫作品,
而保存至今的主教座堂內西側的作品則是1854年至1858年間完成的,
它們被認為是19世紀的大型作品。

20世紀中葉,施派爾主教座堂經過了一次全面整修,按照當初的羅馬樣式,
但又與當時的羅馬樣式不同。在1960年代的這次整修中採用了一項新技術,
保存完好的濕壁畫被取下,放置在事先準備好的特殊織布上保存,
僅有主窗上的19平方米大的濕壁畫被保留在原處,
整修中還將搖搖欲墜的砂石柱被注入水泥加固。
1996年起主教座堂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整修,預計將持續到2015年,
耗資也將達到2600萬歐元。

from Wiki


主教座堂就位於商店街的底端。


主教座堂前的廣場,有著標示世界遺產的塑膠看板。


走到主教座堂西側的大門前的廊道上,不免驚呼,兩側擺放著石雕的牆壁,
用著米色與淺紅色的磚頭交錯堆砌而成。




四處牆面雕刻,都刻著看不懂得語言。




主教座堂內除了不能帶寵物、飲食、穿拖鞋和使用手機外,
沒有其他規定,所以能盡情拍照。
看板上還標示主教座堂西面的大門是沒有開放的,進出的四個出入口,
都位於南北兩側,於是我們選擇從主教座堂南側進入。




東塔高度71.2公尺,於大同盟戰爭中倖存下來。


走入主教座堂內,沒有洛可可的華麗風格,儉約高聳的柱子,
撐起中殿的圓形穹頂,上頭兩旁展開的是一幅幅濕壁畫。






西門上安置著一座管風琴。


正堂裡一排一排的座椅,供禱告者使用。


正堂再往東,就是聖壇與唱詩班的位置。








這座主教座堂有一座地穴,是一座地下墓室,
曾是羅馬帝國皇帝埋葬的地方,持續有近300年之久。
因為參觀墓室是要收費,雖然具有歷史意義,
但不是很喜歡這種氛圍,就作罷。


正堂兩側有著南北迴廊,旁邊有一間一間的告解室。




南北兩側還有幾個凸出的禮拜堂。








從正堂的最東邊往西望去。


從北側出口走去,再北側面可以看到東西兩塔,
原先的西塔於1689年,在大同盟戰爭中遭受法國軍隊的進攻時,
而戰火導致濃烈的火焰高溫使得主教座堂西塔的穹頂整個倒塌。
18世紀後半葉,終於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重修主教座堂的西塔,
新塔被建造成巴洛克風格。


主教座堂後面也是東側。


從主教座堂東南側看整座建築。


從主教座堂西北側看建築的正面。


繞了建築外圍一圈,便結束參觀這座主教座堂,
而這座主教座堂不含從車站步行前來的時間,
大約花費1個小時參觀,接著便走回車站。


接著得趕搭12:02的列車,回到法蘭克福再往北,
來到另一座位於法蘭克福北邊的城市,亞琛(Aachen),
那裏也有一座被列為世界遺產的主教座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