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興寺是以「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而登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前身為明日香村的飛鳥寺,於6世紀末由蘇我馬子所建,是日本最古老的正統佛教寺院。
當時的首都遷至平城宮(今奈良)時,這座寺廟也因而重建。有時人們還是會稱之為「平城宮的飛鳥」。
2024.02.16 DAY15
07:55~08:55 [早餐] 早餐 1F Silk Road Dining
11:00~11:10 (飯店接駁, 奈良JW萬豪~近鐵奈良)
11:10~11:40 [景點] 興福寺
11:40~12:50 [景點] 元興寺
12:50~13:00 (飯店接駁, JR奈良~奈良JW萬豪)
13:50~13:00 (TAXI, 1.6km)
14:00~14:20 [購物] 奈良のうまいものプラザ 古都華 (買草莓)
14:30~15:03 (大和路快速, 天王寺行) 奈良~天王寺
15:05~15:10 [購物] Rikuro老爺爺蛋糕
16:00~16:30 [飯店] 下午茶時間 38F俱樂部酒廊
16:30~17:45 [景點] Harukas300展望台
18:00~19:40 [飯店] 雞尾酒時間 38F俱樂部酒廊
19:40 [飯店] 大阪萬豪都酒店
我們大約中午的空擋前去附近世界遺產走走。第一站選興福寺。因為不是今天的主題,所以只路過看外觀。
接著轉往第二站,500m外的另一個也是被列成世界遺產項目的元興寺。
其中有三個重要必看的點。
(1)在寺廟周圍找出五座惡鬼像(2)法輪館以及館藏的重要佛教文物(3)本堂的曼荼羅
興福寺 → 元興寺

經過草莓大福店很多草莓盒再門口堆著

位於猿澤池南,奈良町的一角。元興寺的前身是日本最古老的寺院——法興寺(飛鳥寺),由蘇我馬子將其遷至平城京。
據推測,奈良時代後期寺院伽藍大體形成。從南大門進入後,正對的是中門,
右手的東面是塔,左手西面是小塔院,中門將講堂和回廊連接在一起,
其中建有金堂。講堂後方是將鍾樓夾在中間的僧坊,其後是食堂。平安時代中期開始,該寺逐漸衰落,隨著淨土教的廣泛傳播,
寺廟的中心開始移向極樂坊,極樂坊曾是僧坊的一部分(東室南階大坊),
奈良時代放置著智光使畫工描繪的淨土曼荼羅(智光曼荼羅)。
平安時代末被改建成本堂和禪室,1244年(寬元2年)本堂改建爲面向東方,同時禪室也重新改建。
極樂坊舉辦的“念佛講”活動在鐮倉時代發展壯大,同時極樂坊也成了普通庶民的信奉之所。
1451年(寶德3年)爆發的農民暴動中,金堂和小塔院等處燒毀。
極樂坊和五重塔,觀音堂雖然得以倖免,但是隨著廢墟逐漸變成街道,
極樂坊同五重塔,觀音堂被分爲兩處。1859年(安政6年)五重塔和觀音堂燒毀(這個時候寺院也正式改稱爲元興寺),
古時的建築就只剩下了極樂坊的本堂和禪室,而屋頂所用的瓦,一部分據推測是從飛鳥法興寺遷過來的,
其采用的極簡單的“行基葺”,也是現今人們可以看到的,此種建築形式的一例。
禪室中央的四周開有門戶的僧坊形式也流傳至今。


入內需要收費¥500/人,另外買了一個導覽書¥900。








按照路線導覽的方向參觀。

元興寺的境內圖。


「本堂」位於一入內的第一棟建築物。
東室南層大殿(僧舍)的三間被改建成四坡屋頂、原有瓦頂、六開間四面的教堂。
僧舍(極樂坊)其中一間的正殿被用作內殿,東端朝向正面,構成一座宏偉的鎌倉時代親和式建築,正面設有遊廊。
它又被稱為極樂堂,是奈良時代僧侶智光和禮光的禪室,也是百日念佛會成員升天的極樂院,
以及曼荼羅殿,因為智光所設想的淨土曼荼羅就供奉於此。這座建築自古以來就以奈良淨土宗的發祥地而聞名。
寺內有一座春日神社、一座須彌壇和一座一級佛壇。
內部不能拍照,就由買的導覽書記錄。
導覽書上的本堂。

導覽書上的本堂內陣。

導覽書上的本堂內的曼荼羅。

我們拍的本堂外觀,這時透著一點藍天。




本堂旁就是浮圖田一旁的建築物是法輪館。

法輪館外有一排「旧講堂礎石」。
1998年,奈良市教育委員會在中信屋町進行發掘調查時,發現了排列在法林館北側的三塊基石。
這些基石被埋在江戶時代初期挖掘的坑洞中,但根據其所在位置,推測當時是一座講堂。
每塊基石頂部都有一個直徑約80-90公分的柱基。據推測,在基石頂部還豎立著一根同樣大小、
直徑約80-90公分的柱子,由此可見當時講堂的宏偉程度。




本堂的側面。

「浮図田」
寺院內排列整齊的石塔。直到近代,這些石塔一直堆放在禪房西北方的石台上。1988年,它們被重新佈置成現在的樣子,被稱為「有頭殿」。
「有頭」的意思是佛,字面意思是佛像和佛塔像稻田一樣排列的地方。這些石塔的形狀各異。我們先來了解它們的種類。
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五個部分組成的“五輪塔”。五輪塔以密宗教義為基礎建造,
象徵構成宇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並以塔的形式象徵大日如來和阿彌陀如來。
接下來是“寶鏡印塔”,這是一種罕見但重要的塔。這些塔源自 10 世紀在中國盛行的金屬阿育王塔,
其特徵是在塔頂的四個角上有被稱為角飾的突起。它們被稱為寶鏡院塔,因為人們認為塔內收藏著寶鏡院陀羅尼經,
這是一部被認為能帶來神益的重要經文。此外,與這兩座塔類似的帶有浮雕或雕刻的船形紀念碑被稱為船形五輪塔(寶鏡院塔)或石碑。
雖然五輪塔和寶鏡院塔的組合在鎌倉時代到戰國時代很常見,但像這樣的石碑在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更為普遍。
除了卯田之外,寺院內還遍布著各種石造建築,包括刻有阿彌陀佛或地藏菩薩浮雕的地藏菩薩石龕(盒狀框架),以及刻有銘文的天然石板。
所有這些石碑上都錒刻著僧侶的名字,例如“土井”和“妙空”。由於元興寺在中世紀曾是興福寺大乘寺的家族墓地之一,
因此許多石碑的主人是僧侶,但也有一些在圓寂時獲得法名的僧侶。有些石碑上刻有「逆眾」字樣,這意味著逝者立碑是為了祈求在有生之年升入極樂世界。
在當時,建造石碑的費用極為昂貴,能夠負擔這種逆眾追悼會的人一定非常富有。元興寺的石碑種類繁多,
但幾乎沒有所謂的“墓碑”,也就是江戶時代以後在墓地中常見的方形柱子。這或許是因為,在江戶時代初期,元興寺被指定為德川家的祈福寺(朱印寺),
不再作為一般市民的墓地。即便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碑,也濃縮了元興寺悠久的歷史。


「獅子国型仏足石」
普陀殿前,寺院南側排列著一排石塔和石佛,殿前矗立著一塊用阿治石雕刻而成的佛足石,
長75厘米,厚15厘米。在佛像時代以前的古印度佛教中,佛足石被奉為釋迦牟尼佛的雙足活佛,
象徵佛陀本人。最初,信徒會舉手向佛足石頂禮膜拜。人們相信,即使觸摸佛足石也能帶來巨大的功德。
在日本,佛足石是在釋迦牟尼崇拜和戒律復興時期豎立起來的,現在或許是時候這樣做了。
斯里蘭卡(獅子之國)的佛足石,其腳印上刻有神聖的徽章,並飾有一把大傘。
為了紀念斯里蘭卡與寺廟之間的恩賜和深厚友誼,舉行了開光儀式。其建造歷史刻在石頭的側面,並在下方重現。




法輪館,可入內參觀,有擺放許多文物的展覽室。



「元興寺禅室」
這是元興寺東廂房南面大廂房(僧房)的遺跡,共有四間廂房。建築為山牆式,四開間,四面環山,簡潔莊嚴。
這是神大寺僧房的遺跡,僧侶們在此生活和學習,其平面佈局和氛圍保存完好。建築風格沿襲了鎌倉時代的大佛風格,
但許多結構材料是奈良時代以前的舊材料。在中世紀,它也被稱為春日影間堂,在近代被用作客堂,在現代則被用作學校建築。
西南開間有影間、佛壇和宮殿,西北開間則被用作中世紀僧房。



禪室前仍是浮圖田。

「小子坊(極楽院旧庫)」
它原本是位於禪房北側的東室南層小房間的一部分,後來改建為北廚房或廚房。
1663年,它被改建為極樂院的廚房。 1949年,它被遷移並擴建至正殿南側,
成為極樂院保育舍。 1960年,它被遷移至現址並進行了修復。
它不僅擁有從古代寺院的沙彌宿舍到現代寺廟廚房的歷史,而且其建築價值也十分寶貴。













這個季節沒有「影向桜」,但有梅花,可邊逛境內邊賞梅花。














禪室都另一側。


有些被雨打下的梅花花瓣。



















金堂的另一側。








「かえる石」位於本堂旁靠北門處。
元興寺院內北側的蟾蜍石,自古以來被稱為「蛙石」。如今,這塊「蛙石」供奉著過去與元興寺結緣的所有神靈,
無論有無血緣關係,都化身為一隻極樂蛙。這隻向極樂堂許願的極樂蛙,如今回應著眾生的祈願,祈求平安歸來並帶來好運。
每年的7月7日,這裡都會舉行蛙石追思會。相傳這塊「蛙石」原本位於河內家的河岸邊,但豐臣秀吉看中了它,
便將其移至大阪城。另一種說法是,大阪城陷落後,淀殿的遺體就埋在了這塊「蛙石」之下。
大阪城陷落後,這塊「蛙石」又被移至大阪城內護城河乾塔對面的一角。當時,人們認為蛙石擁有神祕的力量,
經常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例如有人從蛙石跳入護城河,或是有人跳入護城河失蹤後又會浮回蛙石底部。
二戰後,這塊令人恐懼的蛙石失蹤了,但在1958年,某種聯繫促使它被安置在這座寺廟。它現在矗立在國寶極樂堂對面。
在中國,鳥類通常被描繪在太陽上,蟾蜍和兔子則被描繪在月亮上。蟾蜍最初被認為是水精靈,人們相信它們棲息在月亮上帶來雨水。
青蛙既傲慢又迷人,它們的行為舉止和沈穩的氣質都令人印象深刻。關於蛙石、豐臣秀吉、淀夫人和護城河,流傳著許多令人信服的傳說。








快到東門前可以看到「万葉歌碑 」。
這首詩創作於738年。當時,從飛鳥遷至奈良飛鳥的元興寺村,也曾是身著長裙的才女們朝聖的熱門目的地(第六卷,992頁)。
僧侶群中既有三論派的學者,也有撰寫淨土曼陀羅故事的智慧人士。一派認為,這首詩出自其中一位僧侶之手。
他雖然身為「獨覺者」(dokukaku-tachi),卻哀嘆自己的才智未獲認可。 「獨覺」(dokukaku)源自佛經,
意為獨自覺醒,這並非簡單的翻譯,但在此無需深究。
白珠是藏在珍珠貝裡的珍寶,更廣義上指美麗的白色寶石或玉石。在情詩中,它常被用來比喻女性,
如今作者本人也用它來代表她們隱密的世界。白珠的真正價值不為人知。別人不知道也沒關係,只要自己知道就好。
或許「人不知,我不為之惱」(《論語》)這句話就是如此。
這首詩是短歌(sedou)577-577的形式。它通常以問答或重複的樂句形式演唱,但到了天平時代,
這種趨勢已經消退。如今,這種古老的形式經常以相同的發音和樂句重複出現,但“白珠”和“知”已經不再是古代情詩中用來表示獲得女人身體的表達,
而是被賦予了知識的新含義。原文分別包含「yoshi」(正直)和「yoshi」(任意)兩個字。他們一邊接受他人的評判,
一邊即使不願承認,卻又在一味地迎合自己的想法,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這首歌是由天平佛教僧侶的知識階層演唱的。現在,無論如何,讓我們讓惡魔伽古澤盡情舞動吧。


「東門」
東大寺西南院的四腳山門在應永年間被移至此,作為元興寺極樂坊的正門。這座山門宏偉壯觀,具有鎌倉時代的風格。
元興寺東廂房南層的大殿被大規模改建為極樂堂和禪房,改變了元興寺作為中世紀時期朝東寺廟的面貌,
標誌著其向後來的元興寺極樂龍院(南都極樂院)的轉變。據信,這是興福寺大乘寺住持主持的一次修復工程的一部分。





一旁還有奈良整區的地圖。


走回至猿澤池園地。








池旁有一間神社,采女神社。


階梯是五十二段。

我們看還有點時間,打算走去JR奈良站。沿著三條通走。

手力雄神社。

商店街這個時間很熱鬧。

中谷堂是一間賣艾草紅豆麻糬的店,經過超級多人在圍觀,是一間網紅店。
之所以稱他為網紅店,隔年在來奈良就特地安排造訪,結果口味很普通,是在日本吃過的艾草麻糬算是後段班。
而且這群人只是圍觀打麻糬,真正購買的人很少,可以從一旁的櫃台直接購買不需排隊。


走過商店街。

有一間MOS漢堡。

經過近鐵奈良站。


最後走到JR奈良站買草莓,再搭接駁車回至飯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